特别提示:本文内容摘自中医书籍,仅供专业人士学习参考,难免存在疏漏、错误等情况,请您核实后再引用。对于用药、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,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,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,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、指导。药品类信息为研究性资料,仅供专业人士学习参考,请不要依据本站内容自行试药、用药,否则,责任自负。
鸦胆子,最早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鸦胆子的性味归经:苦,寒;有小毒。归大肠、肝经。鸦胆子具有“清热解毒,止痢,截疟;外用腐蚀赘疣。”的功效和作用。
【简介】
本品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anica(L.)Merr.的干燥成熟果实。主产于广东、广西。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除去杂质,晒干,除去果壳,取仁。本品气微,味极苦。以粒大、饱满、种仁色白、油性足者为佳。生用。
【性味与归经】
苦,寒;有小毒。归大肠、肝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
清热解毒,止痢,截疟;外用腐蚀赘疣。
【应用】
1.热毒血痢,冷积久痢 本品苦寒,能清热解毒,尤善清大肠蕴热,凉血止痢,故可用治热毒血痢,大便脓血,里急后重。如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单用本品去皮,白糖水送服。本品又有燥湿杀虫止痢之功,用治冷积久痢,可采取口服与灌肠并用的方法;若用治久痢久泻,迁延不愈者,可与诃子、乌梅、木香等同用。
2.疟疾 本品苦寒入肝经,能清肝胆湿热,有杀虫截疟之功,故可用于各种类型的疟疾,尤以间日疟及三日疟疗效最佳,对恶性疟疾也有效。
3.赘疣鸡眼 本品外用有腐蚀作用。用治赘疣、鸡眼,可取鸦胆子仁捣烂涂敷患处,或用鸦胆子油局部涂敷。治疗鸡眼,可以鸦胆子仁,同白酒捣烂敷患处,外用胶布固定;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亦用上法治赘疣。
【用量】
内服,0.5~2g,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吞服,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、片剂服,不宜入煎剂。外用适量。
【注意】
本品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,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,不宜多用久服。外用注意用胶布保护好周围正常皮肤,以防止对正常皮肤的刺激。孕妇及小儿慎用。胃肠出血及肝肾病患者不宜使用。
【研究】
1.化学成分 主要含苦木苦味素类,生物碱(鸦胆子碱、鸦胆宁等),苷类(鸦胆灵、鸦胆子苷等),酚性成分,黄酮类成分,脂肪酸类成分:油酸、亚油酸,棕榈酸等;香草酸,鸦胆子甲素以及鸦胆子油等。《中国药典》规定本品含油酸(C18H34O2)不得少于8.0%。
2.药理作用 鸦胆子仁及其有效成分对阿米巴原虫有杀灭作用;对其他寄生虫如鞭虫、蛔虫、绦虫及阴道滴虫等也有驱杀作用;本品煎剂及氯仿提取物体外实验能抗疟原虫;并具有抗肿瘤作用;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;对赘疣细胞可使细胞核固缩,细胞坏死、脱落。
3.不良反应 鸦胆子壳及种子均有毒,临床的毒性反应发生率较高。其毒性成分主要存在于水溶性的苦味成分中,为剧烈的细胞原浆毒,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,对肝肾实质有损害作用,并能使内脏动脉显著扩张,引起出血。其挥发油对皮肤和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。据临床报道,成人服12粒即有中毒危险。中毒时主要表现为恶心,呕吐,食欲不振,头昏,乏力,腹痛,便血,胃肠道充血,尿量减少,体温增高,眼结膜充血,四肢麻木或瘫痪,昏迷,抽搐等。局部应用对皮肤和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,个别人发生过敏反应。鸦胆子中毒的主要原因:一是用量过大;二是口服时直接吞服或嚼服。因此,应用鸦胆子必须严格掌握好用量,且按正确方法服用,以保证用药安全。
【鉴别】
说明:中药图片大多数是从互联网收集整理,如有侵权,请联系处理。
更新时间:2019-01-22 16:15:21